客戶心得分享

首頁 > 實例分享 > 客戶心得分享
名校排行

分享人姓名 Mr. L
成績分享 GRE 336, TOEFL 108, GPA 3.96 (台大機械系畢)
錄取學校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S in Robotic Systems Development
CMU, U of Michigan, Columbia M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 of Michigan, U of Pennsylvania, JHU MS in Engineering in Robotics
心得分享 A 給大三生的建議

A1 紀律,還有功利主義
如果到了大三才決心出國,你需要具備兩種重要的心態:紀律,還有功利主義。紀律是充分運用時間的條件,與同樣要出國的人合作,善用不同的環境 (圖書館、咖啡廳)都有助於提升紀律;功利主義則是確保你的時間投入在對戰略目標有幫助的項目上,除此之外的活動、作業、邀約能免則免。我個人認為此刻你的戰略目標只有兩個:刷履歷、混實力。刷履歷是刷對出國有幫助的經歷 (實驗室、論文、實習等),混實力則是強化實作東西出來的能力。前者有助於你申請成功,後者則有助於你在申請成功後,能跟上大家的進度。

A2 該甜就甜,該停就停
GPA 太低的申請者一般沒有任何解釋的機會,直接抹殺。為了彌補這個硬傷,該去修一些甜涼的通識、選修、必修就去修,務求以最小投入換得 A+ ,情況允許的話跟申請領域有關的選修、必修比較好,因為美國會單獨看 major (主科) GPA。如果一堂課看起來快要不行了,該停修就停修,不要硬撐;停修了你還有解釋的機會,拿了 F 重傷 GPA 你就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了。

A3 進實驗室混個名堂
實驗室 > 實習。除非你申請的是暑期實習,否則如果你既沒有在實驗室經驗,也沒有實習經驗的情況下,應該要優先補強實驗室經驗。理由如下:
(1) 有做過專題的教授在幫你寫推薦信時更有說服力
(2) 在評估申請者時,美國學校的碩博士大多更重視學術研究能力,實習工作經驗等反而是其次
(3) 如果能成功發表論文對你的申請會很有幫助,其中 Journal > International Conf. > National Conf. (一般 IEEE 等國際論文單位較有公信力,發表台灣國內的論文則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做專題的時候,找一個願意花時間帶你的指導教授、學長是最重要的,一個學期的時間很有限,教授/學長願不願意幫你,是你能否在短期做出成果,乃至於學到東西的關鍵。選擇這麼做的代價是你比較無法學習「獨立解決問題」。此外,做專題的時候盡量從教授/學長建議的題目中選一個,盡量不要自己提案一個,原因是專題生通常對一個領域的了解不夠,自己訂題目常會碰到業障有:題目已經被別人做出來了、要做的題目缺乏相關的工具或資料、題目的範疇定得太大要一直修改 etc

A4 多元化
行有餘力,在寒假和學期間的空檔,建議參加海外志工、服務性社團。美國錄取申請者時,有一個 Diversity 條款,即他們會盡量希望申請者的背景多元 ( 性少數族群、社會議題倡議者、志工、國際經驗等 ),台灣申請者的成長背景大多單一,在寫 PHS 或相關問題時,不容易發揮,若行有餘力這是一個可以補強的面向。

-------------------------------------------
B 給大四生的建議

B 延畢作為最終手段
如果到了大四,實驗室、實習經驗仍相當缺乏,一個比較風險的操作方法是延畢。以台大來說,只要有一個畢業學分或指定選修、必修沒有修完,系統就會讓你自動延畢,然後學校會幫你辦理一整年的在學緩徵。這麼幹的好處是,多一個暑期可以找實習,多一個學期去實驗室努力做出成果,並獲得一封(新的)指導教授的推薦信,以及書寫SOP的材料;一般來說申請底線多在 Dec 15、Jan 15 等日子,延畢一個學期做專題是有機會在申請截止前做出一些結果的。
另一方面,這麼做的風險是:如果太晚拿到兵單 (March 31後)很可能會無法準時報到美國學校,並導致喪失學籍要明年重新申請。
解決方案:
< !免責聲明!本方案僅在台大驗證可行過 >
盡早跟最後一個學期的教授打招呼,請他們在期末考後盡快送出你的成績,成績到齊符合畢業條件後,到教務處當日就可以獲得畢業證書,然後直奔區公所終止在學緩徵,你才會出現在兵單的候補名冊上,接著你要表達盡早入伍的意願,如果必要可以請里長幫忙加速。我自己的經驗是因為 Feb 入伍的人本來就不多,跟承辦人員打過招呼後,馬上就可以在 3周後的梯次入伍 ( Feb 22 )

-------------------------------------------
C 我個人的申請歷程

C1 我的申請資料 (ReadMe、SOP、LoR、CV、PHS、List)

C2 貪婪取勝
如果要說我的大學經歷有甚麼特色,那就是貪婪 (Greedy)。商學院的課程、AIESEC、ATCC、NPO這些我通通參與過,實驗室更是一連進入了3個,這麼多的經歷使得我有充分的材料可以編織一個好故事(SOP)。在這裡我要澄清一點,貪婪的前提是可以消化,如果一學期參加了5個計畫,卻通通沒有做出像樣的成果,那你這學期就算是報廢了。所謂的經歷,大部分都是全有全無:你有做出成果就可以寫在履歷、SOP上,你如果沒有做出成果就乾脆不要寫了,因為寫了也很空洞。
比貪婪更好的做法,當然就是集中。一個人越早明白他的興趣何在,就能累積大量相關的研究、實驗室、實習。如果條件許可,一個人應該從大一就開始有方法的探索自己的職涯方向。不過這種事情說來容易做來難,如果你還未確立自己的方向,盡量嘗試你目前感興趣的事情,並努力做出成果就是你能做的。

C3 經營專題
我在大一二的重心其實以AIESEC、課外活動為主,直到大三才把重心放回系上的專業科目、領域,為此我有些學期一次修兩個專題。其中一個專題我從一開始的時候,就以發表論文為目標,並且也跟指導教授表達我這方面的意願。我的運氣不錯,教授在過程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指導,以及研究方向上的建議,使我最後能發表論文。另外兩個專題,我則定位在增強個人實作能力上。此外,大部分的學校都要求 3 封推薦信,進過 3 個實驗室使得我有 3 封相對扎實的推薦信,而不僅僅是來自於修課教授的推薦,而前者遠比後者要來得有說服力許多。

C4 全力申請
我是大五上8月開始進入書寫申請資料的階段,由於最後一個學期還有修許多課跟專題,所以我是有找留學顧問的。關於留學顧問,我認為它創造價值的面向為:協助搜尋可以申請的學位、討論與修改SOP、協助排除疑難雜症(學校文件沒收到應該怎麼處理等等),由於我的時間相對有限,而且本身是不到死線不太想寫文件的人,因此有個留學顧問協助我其實是相當有幫助的。如果預算比較有限,一個可能的替代方案是,系上同學組成一個資訊共享團體,交流SOP、CV、學位資訊等等,可以大幅節省前期準備時間,不過SOP的專業度跟潤稿就會比較欠缺。組共享團體最大的障礙是,留學生們彼此是競合關係,需要大家有個共識是競爭者主要來自海外,自己系上應當通力合作才會成功,否則容易出現搭順風車、擺爛、留一手、有限度資訊交流等情況。

-------------------------------------------

關於大學經驗分享(修課/社團等)

有些朋友建議我分享大學期間我在社團、修一些特別的課程的經驗,因此我就個人主觀的意見跟經驗簡單整理一些我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做為參考。

<課程>

SCAP 策略顧問方法與實務
概述:開設在商學院李吉仁老師名下,實際上是由BCG合夥人徐瑞廷所授課。內容是傳授管理顧問相關的基本技巧 (Estimation, Hypothesis Thinking etc),並且會以小組實際跟新創公司一起跑一個策略專案,我個人的經驗是每1-2周要跟CEO碰面,整理目前的數據跟使用者訪談結果,提出分析結果/潛在的解決方案,評分方式是40%討論60%期中期末報告。
建議對象:大三以上不限科系 (需要投遞履歷/Cover Letter作為申請材料)

溝通實務專題
概述:由前美國微軟顧問,胡定邦老師所授課。每周二是透過密集的討論課,練習如何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聽懂他人的訊息、有效溝通等;週四則是就指定的閱讀材料進行討論,以學會解讀弦外之音、聯想、獲得洞見等。
建議對象:大一以上 ( 2018 年秋季為最後一次開課,政治系以外僅開放旁聽 )

其他都市傳說
DDI美商宏智國際顧問公司,是一家人才發展公司,培育溝通力、觀察力等一般專業課程不會培育的內容,我畢業後聽說一直都有在台大開課/舉辦體驗營。
其實台大有很多業師/公司直接在學校合作的授課,我個人認為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並十分值得爭取。不過這些課程往往出現在商學院底下,並且意外地非常不有名 (因為往往透過口碑行銷就已經爆滿),建議各位理工科系的同學可以多方打聽

<社團>

AIESEC 國際商管學生會
概述:(我實際參與三年的社團) 以培養青年國際觀、領導力為使命的國際學生組織,具體營運內容是引入/送出國際志工、引入/送出國際實習生。組織結構包含多個專案小組,鼓勵學生取得領導位置,並執行專案內容 ( 辦行銷活動、接觸社會企業、到公司提案 ),建議每個學期都要向上爭取職位,或者直接離開會有較佳的學習曲線;另外每年都有冬夏季全國大會、亞太/歐洲區域會議等機會可以爭取。
建議對象:大一二對於團隊領導/管理有興趣者

BIZPRO
概述:(我個人僅聽過招募說明會、跟進到面試的第一階段) 我聽到的說法是聚會內容與台大管顧社相近 ( 產業分析、管顧技巧等 ),每期僅招募10位左右的社員,每周都有指定的報告要完成,社課時會有業界學長姊給予直接回饋。這個社團的前身是讀書會。
建議對象:大三(含)以上,對管理顧問/投資銀行等行業,或商業有高度興趣者

180 Student Consulting
概述:(我個人僅聽過招募說明會、跟進到面試的第一階段) 我個人的理解是,台灣社會有很多的社福團體、非營利組織,而這個社團的定位乃是提供策略服務給這些組織。舉例來說,陽光基金會的主要收入為發票捐贈,在發票電子化後收入劇減;策略團隊接收到的任務便是設法找到新的收入來源或增加發票捐贈收入。
*這個國際社團有數位30幾歲上下的常任理事,他們每周會給予執行團隊直接的建議,甚至參與到社課中,我個人認為這使得本社團相較其他學生社團有很大的不公平優勢(unfair advantage),在組織設計、流程規劃乃至於經驗傳承上都有其強大之處
建議對象:大二、三(含)以上,對社會議題有興趣,並至少可持續參與1年以上者

<校外資源 (求職導向)>

關於找工作這件事情,我覺得首先大學部的各位要了解,市場上有甚麼職位可以申請;另一方面則要理解,企業在招募時究竟在看的是甚麼。
到了畢業後回頭看,我覺得能力只是一個基本門檻,從你收到面試邀請(特別是團體面試)的那一刻起,重點就不再是秀你的技術實力,你會發現很多公司面試時更在意的是你的特質,例如有效的溝通、觀察力、決策力等等,通常他們會想從你的社團、團隊的經驗 (特別是受挫/具有挑戰性的情境)去找你是否有特定的特質,更有甚者會直接給你一個團體任務,並在一旁觀察你的表現。
不幸的是,這些特質往往無法透過系內的專業性科目取得。目前我自己也仍在思考這個挑戰,我認為最好的方案是給自己找一個導師(Mentor),最好是30歲以上的業師 (同樣的,這樣的資源在商學院常見得多);如果不行,則一些校外組織或許也是其中一個方案,好比說博雅講堂,我是接近畢業時才得知它的存在,由於將要留學因此不幸無法參與。
至於了解職缺方面,我認為可以參考跨產業沙龍,我在大二大三期間曾經參與過幾場,每次費用200元,每周三都可以參考該周的講師,決定是否要報名參加,不失為一個對自己不錯的投資。

學長我沒有上萬個粉絲,也不是甚麼偉人,自然不會有業配的情況,本篇文章的所有內容僅是個人所見所聞分享,非常主觀,勿戰。

*以上內容取自領航教育學員Mr. L個人臉書發文,並經過該同學同意轉載至領航教育顧問網頁





Admission Share

實例分享